毕业两年记

发表于 · 归类于 日常 照片 · 阅读完需 4 分钟 · 报告错误

北邮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是两年半,所以在 2015 年春节前后,找工作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也就意味着即将毕业离校了。

一、选择

和北邮的大部分“渣硕”一样,在找工作的那半年里,我也拿到了不止一两个的 Offer。其中有互联网公司如百度、美团和 360 等,也有国企和事业单位像中国航信、中科院信工所、新华社技术局等,所以摆在我面前的是如何选择一个满意的工作。

不同的工作,可能意味着未来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私企里,可能会得到较高的工资水平、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有较自由的环境,但也可能会经常加班、要时刻提防被淘汰;在国企里,会有北京户口和其他隐性福利、会有较稳定的工作,但同时要接受工资低、升职难的缺点。

最后,我选择了新华社。

二、离校和租房

三月初的某一天,班级群里辅导员通知我们去主楼前拍毕业合影,我知道离校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于是向师妹借了单反,穿上硕士服,和同学游走在校园的角落里拍照,当作纪念。

准备要租房时,我加入一个叫“北邮人毕业租房”的 QQ 群,找到了和我同届的 H 和 Y 两位校友。然后我们三个在天宁寺附近找到了一个三室两厅的房子,月租 5600,押一付三。入住前,我们还特意去学校旁边的金五星买了铁锅、蒸笼、盘子和碗筷,计划着一起做饭。

三月底,我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打包好,陆续从学校搬到了新租的房子里。习惯了学校宿舍的集体生活,刚搬过来的第一个晚上还有一丝的害怕。

三、入职新华社

2015 年 5 月 19 日,是我入职新华社的日子,也是我职业生涯的开始。

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角色转变,让我在刚入职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不适。幸运的是在单位里,我遇到了同样来自北邮的 XW 师姐,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使我很快的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

九月份,所有 2015 年入职的新华社的新人在房山绿化基地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封闭培训。社领导和部门领导轮流授课,让我了解到新华社的光荣传统和使命、了解到新华社的组织架构,同时也认识到来自国内部、对外部、国际部、摄影部和国内分社等部门的许多同事。

由于记者在工作时可能面临的危险,单位培训中心专门为我们安排了打靶的内容,这也成为我继高一军训之后的又一次打靶。

四、在新华社的工作

入职时,我被分配到的部门是新华社技术实验室。相比其他处室,这里可能是技术局里平均年龄最年轻的部门了。刚开始的几个月,由于没有工作任务交给我,所以我每天浑浑噩噩的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直到年底的时候,我被借调到了总编室的全媒报道平台工作。在这里,我学习了新华社的主流业务、明白了新闻稿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段时间里我还开发了一个稿件全半角转换的工具,供编辑日常使用。2016 年 2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新华社调研,让我有幸能与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之近,当时还和总书记握了手、合了影。

习近平和刘云山在新华社调研

在借调结束后,我回到实验室,以前端工程师的角色参与了“神笔大侠闯江湖”和“新华社综合评审系统”两个自主研发项目。在这期间,我又点燃了自己的技术热情,搭建自己团队的 Git 服务、学习 Node 和 Express、学习 React 和 webpack,不亦乐乎着。后来由于项目上的需要,我又将关注点转移到了 Angular 和 TypeScript 上。

五、生活上的事情

领工资后我养成了在手机上记账的习惯。从去年的五月份到现在,几乎每一笔收支我都记了下来。这两年里,我的房子支出每月大概在 2000 元左右,其他日常之处也在 1500 到 2000 之间。虽然每月能有所结余,可是对于北京的房价来说,纯粹不值一提。

上班后,我基本选择在单位的食堂吃饭,可是一到了周末,便头疼怎么吃。于是为了省钱,我开始学习做饭。刚开始学的菜是大家熟悉的西红柿炒鸡蛋、韭菜炒鸡蛋、西葫芦炒鸡蛋等,后来是较复杂的,还有我最喜欢的豆角焖面。总之是以后再也饿不着了。

我做的饭菜

六、未来

在事业单位里,工资高低和职称紧密相关,所以 2017 年我的首要目标是顺利通过中级职称的考核。

另外,还要保持学习的习惯,坚持阅读和编程。毕竟,目前单位的上升空间不大,时间长了也会乏味,所以还不如去试试其他挑战。